用心服務 共創價值: |
|
國旗下講話 | 新身份新機遇發布時間:2017-9-18 點擊量:次 文章來源:本站
七年級新同學們,跨入初中校門,我們邁出了成長路上的一大步。父母的嘮叨我們忽然不再反感,電話那頭的千叮嚀萬囑咐卻讓我們無比依戀,淚腺終被脆弱的神經觸動,但此刻的眼淚不再是單純的委屈無助,更多的是我們欣然于自己的長大和獨立。封閉的住校生活為我們關上了依賴父母的一扇窗,同時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自由馳騁的新天地。所以,當我們第一次放假回家,父母眼里的我們一定會長大了許多,更懂得珍惜親情,承擔責任。這是我們的生命個體走向成熟的標志。我們仍舊稚嫩的肩應該承擔起自己的那份責任,不再依賴父母、不再貪玩懶惰、不再庸庸碌碌。那么,以嶄新的面貌、積極的行動開始我們的初中生活吧。 八年級,如何適應這新的身份和新的學期要求?如何為自己定下成長的目標計劃?唯有有準備而來,你才會有收獲而歸。機會擺在面前,但不伸手去抓住,仍會空手而歸,白白浪費寶貴光陰,荒廢大好青春。 九年級同學,將會迎來學業第一大挑戰,何去何從?是庸庸碌碌,得過且過,還是逼自己一把,跳上一個比以往高出數倍的臺階?何去何從,終將取決于你的決心和毅力。怎么辦?希望每個同學,在中考前的這一年里,三百六十天,天天不虛度,每天都是一個嶄新的自己,一個敢于擔當的,能在任何境遇闖出一片天地的人。 同學們,新的學期,新的環境,希望我們能樂觀對待,正確抉擇,加強自我約束,自我管理,遵守“學生一日常規、宿舍管理條例”等學校管理制度,樓內、院內活動不喧嘩、不說臟話、不擁擠、不追逐打鬧等;注重儀表和物品擺放,養成做事規范和態度嚴謹的好習慣;按時作息,休息后不說話、不吃東西;在校外也要言談舉止文明謙讓;注意自我保護,珍視身體健康,管住自己的口,杜絕暴飲暴食、挑食厭食、垃圾食品;注重心理健康,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,要積極想辦法尋求幫助,絕不怨天尤人,自暴自棄,以仁愛之心回報身邊的人和環境。做好這些小事,才能提升內在修養,塑造精神風貌,提高成就感、幸福感;小事做好了,才能成就大事,成就快樂的人生,做一個對自身有益,對他人有益,對社會有益的人。 付諸行動吧,同學們,我們每個人深藏的潛力要想得以發掘,離不開每一天每節課每一道習題的不輟勞作。“天道酬勤”,學習的秘訣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孜孜不倦的尋找,規律自在學習的過程中。做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。運算基礎打得好,基本公式掌握得準,做起題來就游刃有余;基本段落背得熟,關鍵時刻就能信手拈來,為我所用;學習過程中多思考,弄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,探究清楚其內在實質,就能在考試中不懼新題型,甚至喜歡新挑戰。每一件事情都是由無數個細小的環節組成的,所以功夫須用到平時。學習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要認真對待,真正弄清我們學的知識是什么,做知識的主人,因為被動的學習,勞累不快樂,事倍功半。 同學們,珍惜短暫的初中時光,腳踏實地、克己勤勉,超越自我、永不言棄,用腳踏實地的行動,塑造一個更加精彩更加優秀的自我吧!這樣,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,我們將無悔當初的選擇,無愧三年的五中時光。操場上的汗水,教室里燈光,當是我們記憶里最寶貴的珍藏。 經典誦讀 《論語·雍也第六》 6·14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,辭。子曰:“毋!以與爾鄰里鄉黨乎!” 【譯】原思擔任孔子的家臣,孔子給他待遇是小米九百斗。他不肯接受這么多??鬃诱f:“你不要推辭,多的可以濟助家鄉地方的窮人?!? 人跟人的相處要考慮三個方面: 第一,做人處事要問自己是否真誠; 第二,跟別人來往,要問別人對我有什么樣的期許,要互相溝通; 第三個,社會規范要遵守。 6·15子曰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違仁,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?!?/span> 【譯】孔子說:“回的心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背離人生正途,其余的學生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一步?!?/span> 孔子不認為人的心是本善的。他認為人的心可以自己覺悟,我今天要做什么,我現在要做什么,所以心代表一種思想的能力。人的心是經常在變化的,它具有選擇的能力。而孔子認為你應該選擇“仁”,在任何時候,任何地方,任何情況,我都可以走上人生的正路,我只要表現適當的態度,真誠由內而發,主動愿意去做該做的事,就是行仁的表現。 6·16季康子問:“仲由可使從政也歟?”子曰:“由也果,于從政乎何有?”曰:“賜也可使政也歟?”曰:“賜也達,于從政乎何有?”曰:“求也可使從政也歟?”曰:“求也藝,于從政乎何有?” 【譯】季康子請教:“可以讓仲由擔任大夫嗎?”孔子說:“由,勇敢果決,擔任大夫有什么問題呢?”又問:“可以讓賜擔任大夫嗎?”孔子說:“賜,識見通達,擔任大夫有什么困難呢?”再問:“可以讓求擔任大夫嗎?”孔子說:“求,多才多藝,擔任大夫有什么困難呢?” 從這段話中可以明白,孔子對學生是很了解的,知道他們各有特色。做官就是需要把一個人當人才來用,他才能夠就那個位來造福百姓,來服務國家,所以孔子認為自己的學生去做官的話,都沒有問題。但是一個人作為人才他對于自己的出處進退,要有怎樣的判斷,也是需要全面考量的。 6·17子游為武城宰。子曰:“汝得人焉耳乎?”曰:“有澹臺滅明者,行不由徑,非公事,未嘗至于偃之室也?!? 【譯】子游擔任武城的縣長??鬃诱f:“你在這里找到什么人才了 嗎?”他說:“有一個叫澹臺明滅的,他走路時不抄捷徑,若不是公事也從不到我屋里來?!? 6·18子曰:“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,將入門,策其馬,曰: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?!?/span> 【譯】孔子說:“孟之反不夸耀自己,魯軍戰敗撤退時,他負責墊后,將近城門時,鞭策著馬匹說:‘不是我敢墊后,是馬不肯快走啊?!? 以上兩節所講的兩個人,一個是孔子的學生子游,他判斷人才的標準, 就是以澹臺滅明這個人為例;另外一個是講魯國的一位大夫,孟之反的一個小小的事情,說他不夸耀自己,能夠把他的功勞很輕描淡寫地化解掉,其實這樣別人反而都會記得。 上一篇:國旗下講話 | 新學期,為夢想而拼搏! 下一篇:無下一篇 |
友情鏈接 |
首頁 | 學校概況 | 校園新聞 | 教育科研 | 德育管理 | 校園風采 | 資源下載 | 在線報名 | 聯系方式 | 在線留言 |
衡水第五中學網站管理系統 2013-2015@ All Rights Reserved hsdwzx.com 冀ICP備13021793號 |